構建高等教育生源的可行模式

(圖片來源:Pixabay)

文/陳厚銘 臺灣大學國企系特聘教授、中華商管教育發展學會理事長

台灣的高等教育正面臨兩大重要議題,即人口少子化現象和教育資源不足。人口少子化的影響使得一些學校招生困難,尤其是那些位於偏遠地區、財務狀況不佳,且缺乏獨特特色的私立大專院校,這些學校正面臨停辦和退出轉型的壓力。與此同時,教育資源的不足也對台灣頂尖大學的國際競爭地位造成影響,使其難以與世界一流學府競爭,難以在國際舞台上取得突破。

以剛結束的111學年度為例,全國教育總經費為9,834億元,較前一學年的9.959億元減少了125億元。過去幾年中,大專院校的經費約占總教育經費的三分之一。然而,根據教育部2022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高等教育每位學生所獲得的教育經費明顯低於其他先進國家,僅為美國的38.8%、英國的44.1%以及日本的68.4%。

近年來,大專院校的學生人數因少子化趨勢逐年下滑。例如,大一新生人數從101學年度的27.78萬人下降至111學年度的20.15萬人,共減少7.63萬人。預計這種下降趨勢將持續,到127學年度,大一新生人數可能僅剩下14.74萬人。

高等院校的學費在財政支持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然而,學生招生數量的減少對學校的財務狀況造成嚴重衝擊。通常情況下,只有擁有1萬名以上學生的綜合性大學才能在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當學生數超過6,000人時,學校的財政狀況才能達到收支平衡。然而,如果學生數量低於3,000人,學校將面臨嚴峻的挑戰,可能不得不考慮退出經營。我國教育部也將這個3,000人的學生數門檻作為輔導改善和停辦私立高等院校的重要參考依據。

教育部應可參考美國高教三大成功原則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111學年度學生人數未達3千人的私立大專院校共有24所,其中包括台灣首府大學、和春技術學院,以及中洲科技大學等三所院校,已因經營不善,在112學年度被迫停辦。對於其他21所私立大專院校而言,若無法透過獨特特色吸引學生、提高新生註冊率,或善用現有資源、調整經營模式,發揮專屬及多元專長,並創造財務來源,則最終可能因學生數不足而陷入退出的窘境。

英國《經濟學人》曾以「腦力事業」為專題,進行了一項關於全球高等教育的調查和分析。該報告歸納出美國高等教育成功經營的三大核心原則:首先,政府角色相對有限,介入程度較低;其次,強調市場競爭;最後,注重實用性,遠離僅僅學術象牙塔的框架。換言之,「大學自主、市場競爭、實用主義」三大成功原則,讓美國高等教育產業化模式得以大放異彩,此三項核心原則或可做為我國政府高教政策與各高等院校經營之參考。因此,教育部宜轉變角色,由主導者轉變為協助者,鼓勵大學自主,減少相關限制,如新增系所、頒授學位、調整學費、彈性修業年限、教師聘用條件等。

創新思考闢生源,開發第二條成長曲線

台灣正面臨因少子化帶來的高教生源短缺問題,這是無法逆轉的現象。為因應這一困境,我們可以運用「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模式,從事物的本質出發,重新思考解決辦法。創新思考可以找到第二條成長曲線,即創造更多的生源需求,包括終身學習學位課程、產業專班以及國際學生招生。其中,終身學習學位課程的需求最為迫切。產業專班和國際學生也可以透過與國內外知名大學、研究機構或智庫合作等方式,開展聯合招生計畫。

隨著科技飛速進步,對知識的需求也不斷增加。我們需要持續更新知識和技能,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實現個人和職業上的成功。學習已不再受限於特定階段,而是持續不斷的過程。因此,我們可以設計獨特的知識模組課程,涵蓋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生物技術等前沿領域,供在職人士或退休銀髮族進修。只需完成學分要求,他們即可獲得第二個學士學位或碩士學位,上課方式多樣靈活,包括實體課程和線上數位課程,無論是白天、晚上、周末或假期皆可安排。

本文轉自 2023-09-01 / 工商時報名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