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爭霸戰與地緣政治-台灣的角色與挑戰

文/陳厚銘 臺灣大學國企系特聘教授、中華商管教育發展學會理事長

美國前總統川普近日在接受《彭博商業周刊》採訪時提到台灣議題,指責台灣搶走了美國晶片產業,並質疑「台灣為我們做了什麼?」同時認為台灣應支付美國保護費。此話一出震驚各界,引起台灣朝野與產業界一片譁然,凸顯新地緣政治對台灣國際政治與產業的重大影響力。

美中爭霸戰背景:從戰略夥伴到戰略對手

美中間的貿易與科技爭霸戰已持續數年,其影響深遠,牽涉層面甚廣。不僅影響全球供應鏈的運作,更涉及產業科技發展的未來藍圖及國際政治的選邊站問題。這場爭霸戰自貿易戰開始,現已擴大至科技戰,未來甚至可能演變為貨幣金融戰。這一系列衝突不僅對全球經濟、科技和國際政治造成重大影響,也對相關國家和企業產生新的挑戰和風險。

自美國重新定義與中國的雙邊關係以來,兩國關係從「戰略夥伴」轉變為「戰略對手」。雙方在科技領域的競爭愈加激烈,兩國各自追求關鍵科技的「自主與創新」,並致力於保障其尖端科技產業供應鏈的安全,以避免被對方掌控。隨著競爭的演變,未來美中可能各自制定產業規格與標準,全球供應鏈體系或將發展成為「一球兩制」。

貿易戰與科技戰的風險與控管

貿易戰的風險相對容易控管,因其主要由民族主義和保護主義引發。

跨國企業可以通過替代的跨境業務戰略和新興技術的應用,來提高供應鏈管理效率,從而有效降低貿易戰帶來的風險。這種靈活應變的能力在全球化經濟中顯得尤為重要。

然而,科技戰影響層面更加廣泛,涉及國防軍事、資安與國家安全等多方面問題,非單一企業所能獨自控管。科技戰核心是技術自主權和科技領先地位的爭奪,其結果將決定未來的全球科技版圖。

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國需要加強國際合作與政策協調,以應對科技戰帶來的挑戰和風險。

為在關鍵科技領域實現「自主與創新」,美國積極推動關鍵科技產業本土化,鼓勵及補助台積電、三星等國際尖端科技廠商赴美投資晶圓製造廠。然而,海外晶圓製造的成功關鍵在複製供應鏈以實現高效生產,以及招募和管理受過良好教育的工程師。然而全球僅有少數國家同時符合這兩個條件,而當前美國並不在其中。

台灣作為全球重要的晶片供應地,其地位在新地緣政治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川普的言論不僅反映美國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依賴,也顯示美國在新地緣政治下對台灣的重新審視。台灣如何在美中對立中尋找自身發展定位,將考驗台灣的智慧與戰略。

當前,台積電掌握了全球大部分的高階晶片生產。為了應對新的地緣政治局勢,台積電正重新配置其資源策略,減少對單一國家供應鏈的依賴,並積極在美國、日本和德國等地設立晶圓廠,以提升企業的整體韌性。個人以為台積電在日本投資設廠成功的機會較高,這是因為日本擁有較完善的產業供應鏈及具備高教育水平和工匠精神的員工。至今日本在全球半導體材料和設備市場上仍具有重要地位,這使得日本成為台積電投資的理想選擇。

技術地緣政治的影響與企業應對戰略

技術地緣政治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正深刻地影響著國際企業的運營環境。為應對這些挑戰,企業必須採取動態且靈活的治理戰略。

具體而言,企業應加強全球供應鏈的多元化和可控管理,設計並管理跨境相互依存關係,選擇新的投資地理區位並推動本地化策略,同時重新配置、調整及重組全球市場。要言之,韌性管理和策略選擇權是企業應對不確定環境下的最佳解決方案。

此外,企業可以透過在不同制度環境中的戰略協作,打通渠道,實現套利機會,以應對地緣政治的變化。

面對不確定的環境,企業應該採取中庸之道,善用人才,並藉由技術創新、永續發展、社群媒體和文化等國際化驅動力,發掘更多商機。

◎ 本文轉自 2024-07-19/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