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晶圓製造2.0 引領半導體合作新紀元
(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文/陳厚銘 臺灣大學國企系特聘教授、中華商管教育發展學會理事長
台積電近期提出了「晶圓製造2.0」架構,這一新構想重新定義了晶圓產業,象徵著半導體行業邁入新里程碑。該架構不僅包含傳統的晶圓封裝、測試和光罩等製程,還進一步涵蓋整合元件製造,展示出台積電的策略轉型。此舉將台積電推上市場規則的制定者地位,宣告進入一個新紀元,使其產業地位更加穩固難以撼動。
擴展產業版圖,預防反壟斷風險
「晶圓製造2.0」的提出,象徵著晶圓代工產業版圖的擴張與升級。這一新架構加強了對專業封測代工廠和光罩業者的支援,不僅使晶圓製造版圖更加完整,也提前應對了全球反壟斷和晶片關稅等潛在風險。根據新的計算標準,納入封測和光罩後,台積電2023年晶圓代工業務市占率下降至28%。
台積電將繼續專注最先進的後段技術,協助客戶開發前瞻性產品。這一新架構的推出,不僅提升台積電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也進一步鞏固其在半導體產業的領導地位,為晶圓製造產業的發展指引了具體方向和目標。此外,台積電積極與輝達(NVIDIA)、艾司摩爾(ASML)和新思科技(Synopsys)等廠商合作,組成世界一流聯盟。如今,台積電再次提出「晶圓製造2.0」藍圖,其目的在建構一個具競爭力的半導體生態系,建立一道牢不可破的護城河。
半導體產業發展歷程與國際分工
日前,美國前總統川普聲稱台灣奪走了美國大部分的晶片產業,並主張台灣應支付更多保護費。此言論不僅誤解了半導體產業的複雜發展歷程,也錯誤解讀了全球產業分工的現實。
根據陳添枝教授的研究,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起源於1947年,當時貝爾實驗室成功研發出第一個電晶體。1958年,德州儀器和快捷半導體分別製造出第一個積體電路,開啟了積體電路時代。隨後,歐洲和亞洲的高收入國家廠商,如德國的西門子、法國的意法半導體、荷蘭的飛利浦以及日本東芝等企業紛紛加入。1980年代中期,日本和美國的半導體競爭引起全球關注,也為韓國和台灣帶來發展機遇,使其在1990年代崛起為主要半導體製造商。隨著時間推移,中國在1990年代中期進入此領域,近年成為全球重要供應商之一。然而,2018年爆發的美中貿易及科技戰爭,掀起第二波半導體競爭浪潮,進一步影響全球產業布局。
川普的言論忽視了這一歷史背景,無視美國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的不可替代地位。事實上,美國企業在高端晶片設計和終端應用方面處於領先地位,而台灣等其他國家則承擔了更多製造和封裝等相對低成本的製程。這種全球分工模式既是基於成本考量的結果,也是技術和效率的必然選擇。簡單描述美國製造業外移為「搶走美國人工作」,雖能煽動民粹情緒,但完全脫離事實。
生態系合作的重要性
現今企業競爭已由個體競爭升級至價值鏈及生態系競爭層面。生態系商業競爭概念由商業戰略家詹姆斯·F·摩爾(James F. Moore)於1993年提出,他在《哈佛商業評論》文章中首次引入「商業生態系」概念,強調企業間合作與競爭在動態生態系統中共同創造價值。
「A-Team」模式是台灣生態系合作成功典範,以巨大與美利達兩大自行車領導廠商為核心,結合第一階與第二階供應商,互相開放學習,共同塑造優良產業環境,創造產業翻轉奇蹟,使台灣成為全球高級自行車生產供應與研發重鎮。
台積電的「晶圓製造2.0」策略展示了其技術和市場領先地位,並強調半導體生態系統合作的重要性。全球經濟與產業高度互聯互賴,促使各國更需合作共贏。台積電的策略轉型為全球半導體行業提供了重要啟示,彰顯了企業在面對不確定性時的應對之道。
◎ 本文轉自 2024-07-31/工商時報